top of page
主要故事背景 2.jpg

平常最常接觸的塑膠材質,以環保署公布的回收辨識碼來區分,大致可分為7類。常見於生活中的材質,有作為寶特瓶容器的1號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目前最為廣泛使用於保鮮膜、塑膠袋的4號低密度聚乙烯(LDPE)以及和超商微波食品容器常見的5號聚丙烯(PP)。其餘未能自成一類的材質皆屬於第7類,號稱能自然分解的生質塑膠,也被歸類為7號材質。

背景t_edited.png
主要故事背景 2.jpg
7-2.png

生物可分解的矛與盾

這些我們俗稱可生物分解或自然分解的材質,較常見的是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PLA材質有別於常見的聚丙烯(PP)玻璃容器和聚乙烯(PE)塑膠袋,PLA塑膠製品的特性便是容易碎裂。

第七號回收

第五號回收

第二號回收

主要故事背景 2.jpg

台北科技大學化工及生物科技系教授段葉芳將PLA結構以鐵鍊作為舉例,這類只含碳、氫的物質如同串連的鐵鍊,「若鐵鍊間其中一個以繩子接連,繩子就很容易在鐵鍊的強力下斷開。」教授比擬的繩子,便是化學式中的氧分子(O₂)。氧分子容易分解,因此若在化學式中含有大量的氧,PLA產品便容易碎裂為許多細小碎塊。也正是此原因,多數業者才會將PLA稱為「生物可分解」材質。

未命名 7.png
主要故事背景 2.jpg

事實上PLA材質被研發的初衷是為了減少塑膠廢棄物的產生,然而再製成產品後,易碎的特性又成為它的致命傷。業者為了增強它的耐用性及堅固性,添加PP、PE、PET等材質使PLA產品更堅固。經過添加後,PLA產品不但材質變得複雜,也違背對環境無負擔的初衷。

台北科技大學化工及生物科技系教授段葉芳

環保應該是可被永續使用,進而思考該如何被永續利用,從永續的角度來思考環保的每一步,才是長久之計。

Webp.net-gifmaker (5).gif
BACK.png

塑膠材質大解囊

cropped-LOGO.png

Newsweek

《小世界周報》是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所學生的實習刊物,創刊至今,《小世界》從傳統平面的採訪、編輯、排版至印刷,逐步走向數位化的線上新聞產出,全程都由系上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完成。迄今已出版逾半世紀,發行期數則已達二千餘期。

14481759_660858610747920_7905782758466427982_o.png
5296499_fb_facebook_facebook logo_icon.png
3225191_app_instagram_logo_media_popular_icon.png
317714_video_youtube_icon.png

製作團隊(依筆畫排序)

指導老師:陳彥龍

採訪記者:李茵綺、童建儒、蔡昀杉

文字撰稿:李茵綺、童建儒、蔡昀杉

攝影剪輯:李茵綺、童建儒、蔡昀杉

視覺設計:李茵綺、童建儒、蔡昀杉

網頁製作:李茵綺、童建儒、蔡昀杉

製作單位:世新大學小世界周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