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分解無專屬標章
恐成灰色地帶


在台灣PLA可分解塑膠難以堆肥分解,大多和一般垃圾一樣焚燒處理,更因其外型與一般塑膠相似,造成回收體系混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陳姿蓉認為,除了教育民眾對可分解材質的認知外,政府應將如何分辨、處理可分解材質等相關法規建立清楚。





目前國內將PLA材質產品歸類於回收辨識碼7號,沒有獨立的回收機制以及標章,使民眾時常難以分辨並將其投入回收,造成後端回收處理系統混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陳姿蓉提到,環保署設有環保標章,生物可分解材質也是其中一項認證。但此標章卻非強制性申請,可能造成商品未經過檢驗即上市的疑慮。此外,環保標章涵蓋產品多,民眾多不理解環保標章的意義,因此部分人士認為應建立PLA專屬標章。

各國生物可分解認證標章


由紐澳生物塑膠協會(ABA)認證
紐澳地區
日本

由日本生物可分解塑膠協會(JBPS)認證

歐洲地區
由比利時TÜV Austria Belgium 和德國 DIN CERTCO 認證


由比利時TÜV Austria Belgium 認證
美國

由美國生物可分解機構(BPI)和美國堆肥協會(USCC)共同認證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回收基金管理會組長連奕偉
針對環保署尚未建立PLA相關標章,連奕偉也解釋,不論是政府標章、業者自立標章,乃至他國標章,多種標章對消費者而言,也產生標章辨識上的困擾。環保署目前還在思考PLA標章的建立,或是將來與業者討論顏色辨識,透過顏色方便民眾分辨,提高回收成效。

減塑替代品
抑或環境救世主?
「整個環境無論氣候變遷或環境議題,都源自於我們一直追求高速成長與快速生活。但其實是有個限度的,我們一直不斷在超過環境無法承受的程度。」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陳姿蓉
陳姿蓉認為PLA材質是一個過渡商品。她認為與其找他種材質替代塑膠,更需要的是改變消費模式,例如:循環容器外送、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她呼籲民眾也可以在購買外帶時攜帶個人餐具盛裝,以達到減塑環保。

外送平台foodpanda與環保團體RE-THINK合作推動循環容器外送,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