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目前PLA材質每年使用數量僅6千噸,相較每年回收數高達8到10萬噸的PE、PET材質,PLA不僅量少,且和一般塑膠難以分辨,只能依靠人力篩選的情況下,導致PLA回收成本不敷人力成本,多數回收業者只好選擇將PLA材質與一般垃圾送至燃燒場焚燒。

「PLA如果掩埋是可分解的,但台灣根本就沒有在做PLA掩埋,只能送進焚化爐做焚燒。」回收業者吳基正感嘆,目前全台無回收廠願意做PLA回收,因PLA較一般塑膠強度低,無法回收再利用,再加上台灣沒有作為PLA分解的堆肥場地。因此PLA產品送入回收場後,唯一的處理方法只有焚燒。

主要故事背景 2.jpg

PLA進焚化爐
葉欣誠:可轉換成生質能源

未命名 24.png
未命名 24.png

針對PLA材質造成的環境負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解釋,PLA若焚燒條件控制得宜,完整燃燒塑膠,將PLA材質轉換成生質能源燃燒發電,並無不可。根據《空氣與廢物管理協會期刊》研究專文,在調查美國16個環境保護署的燃燒PLA過程中,得知燃燒PLA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致癌的多環芳烴等污染物,皆遠低於燃燒其他塑膠,更提及「焚燒是一種適合環保的方法廢棄PLA的處置」。

保特瓶.png
紙盒.png
塑膠杯.png
未命名 24.png

PLA回收品質降  再添塑料變二次汙染

除將PLA焚燒外,對於PLA的再利用,葉欣誠認為若將PLA混合塑膠回收再利用,產品品質一定會逐漸下降。另一方面,通路業者為求穩定品質而不斷添加新的塑膠材質,二次回收的過程反而產生更多塑膠,已增加對環境的負擔。

葉欣誠強調,不論產品製成後回收或再製,對環境都是二次污染。「從廢棄物、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減少廢塑膠的產生,而非著重於資源回收。」他建議民眾以不同觀點看待回收再利用,重新思考對環保的定義。

Webp.net-gifmaker (11).gi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

BACK.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