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再利用尋出路
再製燃料棒成解方
目前台灣無法將PLA堆肥,然若是焚化處理,卻易造成焚化爐負載過大問題。近年台灣推行「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下稱再生燃料),期望透過再生燃料技術,有效解決PLA產品對環境帶來的負擔。
PLA混合塑膠
不適合和垃圾一起進焚化爐
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組長連奕偉說明,業者為強化 PLA產品強度,大多會添加PE、PP等材質。在非單純PLA材質的情況下,PLA產品相對不適合與一般垃圾送入大型焚化爐做焚燒。連奕偉指出,目前環保署期望能將PLA產品製作成再生燃料,減少對環境的負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20年4月制訂「固體再生燃料製造技術指引與品質規範」,當中提及台灣自1999年開始研發SRF技術,2004 年於花蓮成立第一套以生活垃圾製造SRF的再生燃料示範廠,但因選址及相關規範無法配合,導致經濟效益不如預期而停止營運。
再生燃料發展緩慢 宜借鑒他山之石
連奕偉指出,近年台灣媒合再生燃料轉製業者及鍋爐業者。以造紙業為例,造紙產業混合造紙廢棄物、PLA等材質,製作再生燃料作為鍋爐燃料。他補充,造紙業專用的流體化床鍋爐,因爐溫均勻,相較於一般鍋爐燃燒更為完全,可在符合空氣污染標準下,將廢棄物有效再利用。





目前全球皆有製作及利用再生燃料處理廠,德國埃爾夫特施塔特(Erftstadt)固體回收燃料廠,多處理都市垃圾、事業廢棄物等,透過再生燃料調配混合材質比例,有效控制熱值及含氯量,產製適合用於水泥廠、發電廠使用的再生燃料。而葡萄牙里斯本(Resitejo)固體回收燃料廠則透過將好氧生物乾燥以及機器分選,將產物分為生質再生燃料、塑膠再生燃料與資源回收物。
連奕偉提到,環保署在推動再生燃料概念時,便期望將PLA應用其中。他認為PLA材質在推動初衷就以減碳為目的,相較於塑膠所產生的碳排放,PLA的排放相對較少。「固體再生燃料製造技術指引與品質規範」也說明,產製再生燃料不但可有效降低垃圾燃燒量,也可減輕焚化爐負擔,透過互利互惠機制,解決垃圾處理、減少燃料成本,同時降低環境衝擊。
